其他
小楼学堂|苏俊:山水诗创作讲稿
山水诗是最接近诗原点的一类诗歌。诗的原点是什么?一曰抒情,一曰言志。尤其是抒情,它基本上贯穿了历代山水诗的整个发展过程,成为其主脉。
我们知道,山水作为具体意象出现在诗里要追溯到先秦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。《诗经》里的“幽幽南山。”、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;《楚辞》里的“渺渺兮予怀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等等都借用了山水以寄托诗人的情思。山水在这些诗歌里都已经是人化了的意象,也就是带有人的感情之山水了。然而,这仅是山水诗的萌芽,还不能说这些是山水诗,习惯上它们应归入抒情诗一类。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是形成、成熟于汉魏六朝,尤其是魏晋。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曹操、谢灵运等人。曹操的《观沧海》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;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”到最后的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烈士暮年,壮心未已。“把山水诗从一般的抒情推向言志的领域,令山水诗增加了更深厚的内蕴。晋代的谢灵运更是摹山范水的高手,山水在他的笔下尽展婀娜繁丽之姿。如其佳句“云日相辉映,空水共澄鲜。”、“扬帆采石华,挂席拾海月。”等对唐代山水诗的空前繁荣作了有益的先导。
山水诗成熟于汉晋,而登峰造极于唐代。盛唐时期山水名家辈出,如王维、孟浩然善写幽深之境;李白善写雄奇之境;杜甫善状空阔之境等。如果要对唐人代表作家的山水诗作深入、细致的探讨,相信不是本文所能担负的,也非本文之初衷。本文是旨在借助古人山水诗的创作经验,加以归类、概括,来寻求山水诗的创作途径和方法。
根据历代山水诗的写作特点,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山水诗概括为以下三类:抒情、言志、寓理。
先说抒情。本文开头提过,山水诗是以抒情为主的,古代的山水诗绝大部份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怀,单纯的咏山即山,咏水即水之作是不多见的。在绝大部分的古代山水诗中,或多或少都流露出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借山水咏怀之志。如王孟的山水诗寄托了超脱凡俗的隐逸情怀;太白的寄托了兼济天下,清一宇县的豪迈气慨;老杜的托寓了兴亡之恨,独立苍茫的感愤。融情入景,以景达情为山水诗惯用手法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。古代诗人是如何将山水与情感融为一体的呢?以下试举些例子来探讨。
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,日暮客愁新。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
此诗首句点题,泊船点名投宿。二句融情入景,黄昏时之静景,引起客愁。新字这里有两层意思,一层说自己离乡不久,刚知愁味;另一层说客愁于黄昏之际刚刚萌芽。两句诗合情合理,自然而然。黄昏而泊船,因孤寂之静景而生发乡愁。三四句皆景语,亦情语也。它是二句客愁的诠释和延伸。“野旷天低树”空阔而静,仿佛整片的原野和天空都充满了作者的愁绪。天低树,树像天一样低,以言天地之连接为一体也。天地都填满了客愁,此愁何极!好的诗它言此而意彼,看似单纯的景语,实则景中有情,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已然融合无痕了。结句“江清月近人”亦然,也是景语含情。这句也包含了两层意思,一层说他乡漂泊,唯有月亮作伴,倍感孤单;另一层从“近”字流露出月的可爱,这里有月主动亲近人的意思。毕竟有月陪伴,也算是客中的一丝慰藉吧。此诗堪称情景交融之典范,写景贴切自然,“移舟泊烟渚”场景如在目前;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”则令人如置身其中,真实可感。写情则天真流露,一个“新”字把客愁写活。客愁唯其新,才更能牵动游子之思,倘饱经愁苦,客愁反倒冲淡了。而三四句景语更将客愁的这种“新”以具体意象加以表现,给人以隽永、含蓄的艺术感染力。在用字上,此诗也相当讲究,如上所说的“新”字,意蕴充盈而深远。又如“低”字,也极洗炼。杜甫的“日月低秦树”、李梦阳的“海日低波鸟”于此必有借鉴。通过立体空间的描写,使景物更为生动可感,诗人之笔远胜画笔。
再举一例: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这是王维名作。起句用“新雨”也是新字用得好,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。二句点题,“晚来秋”即“秋暝”。这里插句题外话,近体律绝一般要求起二句要点题,或起句点,或起句作一些铺垫,二句点。这也是诗的法度。
此诗的中间二联用了动静相衬手法,将四幅图画连成了一幅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长卷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静之极致。松间别无他物,只是枝上、梢头、松针、松果都挂满了月光。石上之泉水脉脉地、无声地流淌,仿佛天地间之一切都归于平静。
“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”竹喧”,竹林里传出了人声,用喧字极妙。说明浣纱归来的少女不止一人,或数人正在边走边谈,或前边有美女们谈话,后边有美女在唱歌。巧妙的文字总是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,而不是言尽意止。宋人宋祁名句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正是从此诗的“喧“字获取的法乳。“莲动下渔舟”也是活泼语言,莲叶动,非风拂波流也,乃船桨使之动耳,而舟中人之形象也是呼之欲出,她(他)或正在撒网,或正在唱着水调,任由小船随流而下。这两句写的是动景,它与三四句的静景形成了对比。动打破了静,也平衡了静,为静景增添了人事,注入了活力。静因为动而更显幽静,而非死寂,所谓“鸟鸣山更幽”是也。另一方面,静衬托了动,完善了动。在极静中的动蓦地产生,使动景更具视觉、听觉、感觉上的冲击力,两幅图马上活泼起来了。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,尤其适用于山水诗的写作。当代人作诗不知法度,要么把山水写得很静,要么很闹,既无融合,也无映衬,自然谈不上美感了,这都是不懂学古所造成的。
此诗结拍卒章见志,也是山水诗惯见手法。“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”唐人的山水诗很大一部份是抒发超然物外之情的,也就是隐逸情结,这是受到晋代隐士、求仙时风、文风的影响,隐逸诗于唐诗中最为惯见。在某些政治头脑发热者看来,隐逸和消沉、消极划上等号。这是极肤浅可笑之见,也是不符合现实的。晋唐人之隐逸思想更多的是保持文人之高洁,拒绝与当政者同流合污而已。或其身在朝廷,志行高洁,出污泥而不染。此诗之结句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流露,作者要回归到平静、简单的生活中去,“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”任尔花开花落,我将永远地留在这片乐土中!王维的这首诗是历代公认的写景名作,尤以完美的动静结合手法将山居秋色的和谐、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山水诗要做到情景交融,有如下要点:一、写景要真切、生动,给人以画面感。二、言情要真率、深切、自然,好的诗不是作出来的,而是自心中流出来的。三、山水与情感的融合也以自然为原则,合情合理,天人合一。
下面我再举例谈一下山水诗中的言志。
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工部此诗被后世推为历代七律第一。起句写登高所听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“,风愈急则猿声传得愈快,愈觉其声之急促;天愈高则猿啼回响之声愈大,愈觉其声之悲切。二句写登高所见“渚清沙白鸟飞回”,渚清者言水之澄澈也,水清沙白,正切秋景,恰恰因其明净,着“鸟飞回”三字便更增画面之清晰度。三四为千古名句,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落木萧萧本无甚奇警,一着“无边”二字,则壮观自见;长江滚滚亦不过寻常语,一添“不尽”二字则大气磅礴!一望无边的落叶正在风中狂舞而下!无穷无尽的长江正浩浩奔来!上句发其声,下句纵其势,声势浩大,激情喷发!三四写壮景,五六则以深情出之。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两句以时空寄意,上句万里写空间,下句百年写时间。古人登高而悲秋自宋玉“悲哉秋之为气也”始,一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。古人常把感怀身事、家事、国事与悲秋连在一起,这也是受到屈原“哀众芳之芜秽”寄托家国之思的影响。“万里悲秋常作客”为何说万里?以其常作客也。惯作他乡客,衫沾万里尘。云其久也。“百年多病独登台“为何说百年?百年者,一生也。盖老杜自哀壮志难酬,飞光难挽,感叹一生何其短促也!结句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鬓角繁霜现,空怜报国心!其忧世之怀,报国之志跃然纸上。结句前代评家多以为软冷收束,更见悲凉。窃以为不然。此句看似颓唐语,实则是将时局之艰难、家国之愁推向最高潮!古人称酒为忘忧物,藉以解愁也。而山河板荡,苍生水火之际,诗人欲沽酒而阮囊羞涩,不得不止也,而愁益无计可以释之矣!所以说,结句还是有着强大的包举力,把登高而感叹家国的主题收束得很具力度。
从杜甫这首代表作,我们可知山水诗言志要注意以下几点:一、所言之志要与题咏之山水切合。如崇岗大壑则宜寄托高远之志;幽林远渚则宜寄托出尘脱俗之想。又如塞外风光,寄以豪情,方称其题;至若江南丽景,则寄以幽人之思,始谓得体。二、山水诗咏志,尤其抒时世之感,须将个人身事融入时代大潮中,以小而明大。以时代为背景来抒发情志,诗的内涵更显充盈,更见高格。前代诗人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陆游等皆山水诗之圣手。他们除了高超的表现艺术外,更为瞩目的是,在他们的山水诗中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。山水在他们的笔下不仅是人化了的山水,还是时代化了的山水。
最后,我再谈谈山水诗中的寓理。
寄寓自然、人生哲理的诗在唐代已常见。较著名的如王之焕的《登鹳雀楼》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、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、白居易的《白云泉》“何必奔冲山下去,更添波浪向人间。”这些都堪称寓理之佳作。宋代苏轼、杨万里、朱熹更将此体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。苏轼的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“影响了近千年的中国诗坛,庐山也以其雾景之变幻莫测而名动于天下。杨万里的“莫言下岭便无难,赚得行人错喜欢。正入万山圈子里,一山放出一山拦。”涉及到人生、世事的方方面面,语言明白晓畅,堪称深入浅出之作!宋代盛行理学,程颢诗此体多而不足观,身体力行而成就最大的要数朱熹。试举他两首:
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偶题三首其三步随流水觅溪源,行到源头却惘然。始信真源行不到,倚筇随处弄潺湲。
朱子的这两首说理诗都堪称不着痕迹之作。尤其是第一首,与前人作品是有着不同意境的。前人说理,多流于议论,即便如东坡的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也是议论。前边的“横看成岭”、“远近高低”就更像猜谜语,总觉得与自然之道尚隔一层。朱子此作则不然,直接以景物出之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试问其因甚澄明如许?“为有源头活水来!”自问自答,哲理与景物融和无间,令人不觉他在说治学之道。其诗之高处皆类此。
那么,我再总结山水诗寓理之要点:一、山水要为所寓之理而设,即能于山水中引发哲理。山水为其表,哲理为其核。二者要有必然之关联。二、切忌枯燥之议论、说教。理学诗要有理趣,引人入胜。如朱子《偶题》,先说去寻水源,找到源头却又惘然了。这源头又自何而来?作者到此顿悟:学问源头是没有的,学到哪里哪就是源头呀!诗句兜兜转转,话说一半留一半,这就是理趣之所在。三、说理要有广泛性和深刻度。如前举杨万里和苏轼的诗,杨诗表面说下山,其实智慧的光芒照射到人世每个角落,这就是说理的广泛性。苏诗表面说庐山难辨真面,实际上已把批判的锋芒延伸到古今的家国兴亡、政治成败等深刻主题,这就是说理的深刻性。
关于山水诗的表现手法,本文只能说个大概,也仅仅算是沧海之一勺。要真正写好山水诗,还是要多读唐宋名家作品,从中汲取山川之灵气,以山水为襟抱,借烟霞濡笔墨,寄其情、言其志、寓其理,庶可臻于高境也!
点击回顾
小楼周刊投稿格式,例:
重游盖竹山
章雪芳(浙江)
山盖青青竹,风描水墨图。
孤身随细雨,踩痛落花无。
声明:部分图片仅为欣赏、交流、分享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。
在《小楼听雨诗刊》公众号发布的作品,同时会在【百度】【今日头条】【华人号】【都市头条】【搜狐网】【凤凰新闻网】【UC浏览器】【天天快报】【腾讯新闻】【QQ浏览器】【QQ看点】【360图书馆】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。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!!!
检索更多作者请点击下面:
一楼看天下:
关于投稿详情。请点击“阅读原文”